您的位置:首页>检察要闻

义县检察院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60%通过率的背后…

  2024-11-01

       2018年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,一直号称“中国第一大考”的帽子并没有随之摘掉,全国通过率仅为13.2%。而就是这一年,义县人民检察院10人报名参加“法考”,6人通过,通过率高达60%,创历史新高,其他4人中有2人通过客观题考试。这一通过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“独门秘籍”呢?

直面现实问题,“造血”势在必行

       义县地处辽西艰苦边远地区,是国家级贫困县、辽宁省十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,招人难、留人难的问题突显。2008年至今,义县检察院考入26人,调出9人。而义县检察院现有编制51名,员额检察官只有16名,检察官助理也仅有5人,员额检察官平均年龄53岁,最小的46岁。办案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临近退休。义县检察院面临严重的检察业务人才断档危机。面对短期内无法招录检察官助理的现实问题,义县检察院只能内部挖潜,以帮助现有人员通过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“造血”方式解决人才断档的危机。

党组高度重视,全员助力法考

       2017年下半年,新一任领导班子眼睛向内,挖掘潜力,多次召开党组会,认识到人才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基石,培养高素质的检察人员是检察工作重中之重,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队伍建设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。“四项工程”引领。为培养年轻的办案骨干力量,打造高质量的办案队伍,坚持以党建引领队建,以党建促进队建,围绕“忠诚铸魂、精神提振、素能提升、作风锤炼”四项工程建设,以打造忠诚型、服务型、公信型、创新型、智慧型、学习型基层检察院为目标,建立完善以岗位素能基本标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战略。开设“义检讲堂”,组织“法律文书展评”、青年干警演讲比赛、模拟法庭辩论赛,开展业务实践大练兵,搭建人才成长平台。“青蓝工程”推进。取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寓意,组织开展从检察长到员额检察官人人带徒弟,师徒一对一结对培训35岁以下年轻干警的“青蓝工程”活动,在政治、业务、做人、做事上全方位进行“传帮带”,年轻同志的上进心、勤奋劲不断增强。全体人员助力。老同志为了能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学习,主动承担工作任务,让年轻同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冲刺。一系列举措使全院上下形成了老同志积极支持、年轻人积极参考、参考者积极备战的良好氛围。

干警攻坚克难,付出终有回报

       喜人的成绩离不开干警自身的刻苦努力。参考人员均为年轻干警,大多数是外乡人,都面临着工作繁忙、孩子尚小无人照顾、复习压力大的困难。但是这10位干警,没有一个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慢学习的脚步。

       孙宇和杨宁,这对夫妻,同在义县检察院工作,一个在刑事检察一部,一个在民事行政检察部,都奋战在办案一线。为保证工作学习两不耽误,他们忍痛将不到三岁的女儿送到了900多公里之外的父母家里代为照顾。白天,孙宇积极辅助员额检察官办案,忙于提审、阅卷、制作法律文书,杨宁认真开展公益诉讼业务,忙于学校、防疫站、饭店等地的安全检查,晚上,他们坚持在单位挑灯夜读直到深夜才回家。

       杨睿,政治处科员,全院的工资人事、宣传等工作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。2018年是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细化的一年,工作任务繁重,加班加点成为常事。他顶着巨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,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,抽出休息时间努力备考。“时间就像海绵一样,挤挤总会有的”这句老话在他的身上展现的生动真切。

关雪,未检部门检察官助理,丈夫常年在外,自己一人带着孩子,白天在单位完成工作,晚上回到家中在给孩子哄睡之后才能复习考试。明月高照,挑灯夜读,每日如此。

       周海洋,刑事检察一部检察官助理,2012年考入检察院后常年与妻子分隔两地。忙碌的周一到周五之后,周末还要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回家看望妻子和孩子。火车上窄小的餐桌经常被他拿来做书桌复习考试。

       赵威,案件管理中心书记员,复习考试的这一年孩子出生。和妻子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,白天忙完案管大厅的工作,晚上回到家中还得自己照顾孩子,即使如此,工作生活也没能拖住他复习的脚步,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了考试。

       还有郑启军、杨欣、陈永强、马悦四名干警没有通过今年的考试,但是这一年来他们在紧张备考的同时,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没有一人提出请假脱产复习,在工作和学习上始终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、勤学不辍的学习毅力践行着“崇德尚法、守正担当、规范高效、务实创新”的义检精神,为义县检察事业贡献力量。



       2018年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,一直号称“中国第一大考”的帽子并没有随之摘掉,全国通过率仅为13.2%。而就是这一年,义县人民检察院10人报名参加“法考”,6人通过,通过率高达60%,创历史新高,其他4人中有2人通过客观题考试。这一通过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“独门秘籍”呢?

直面现实问题,“造血”势在必行

       义县地处辽西艰苦边远地区,是国家级贫困县、辽宁省十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,招人难、留人难的问题突显。2008年至今,义县检察院考入26人,调出9人。而义县检察院现有编制51名,员额检察官只有16名,检察官助理也仅有5人,员额检察官平均年龄53岁,最小的46岁。办案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临近退休。义县检察院面临严重的检察业务人才断档危机。面对短期内无法招录检察官助理的现实问题,义县检察院只能内部挖潜,以帮助现有人员通过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“造血”方式解决人才断档的危机。

党组高度重视,全员助力法考

       2017年下半年,新一任领导班子眼睛向内,挖掘潜力,多次召开党组会,认识到人才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基石,培养高素质的检察人员是检察工作重中之重,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队伍建设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。“四项工程”引领。为培养年轻的办案骨干力量,打造高质量的办案队伍,坚持以党建引领队建,以党建促进队建,围绕“忠诚铸魂、精神提振、素能提升、作风锤炼”四项工程建设,以打造忠诚型、服务型、公信型、创新型、智慧型、学习型基层检察院为目标,建立完善以岗位素能基本标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战略。开设“义检讲堂”,组织“法律文书展评”、青年干警演讲比赛、模拟法庭辩论赛,开展业务实践大练兵,搭建人才成长平台。“青蓝工程”推进。取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寓意,组织开展从检察长到员额检察官人人带徒弟,师徒一对一结对培训35岁以下年轻干警的“青蓝工程”活动,在政治、业务、做人、做事上全方位进行“传帮带”,年轻同志的上进心、勤奋劲不断增强。全体人员助力。老同志为了能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学习,主动承担工作任务,让年轻同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冲刺。一系列举措使全院上下形成了老同志积极支持、年轻人积极参考、参考者积极备战的良好氛围。

干警攻坚克难,付出终有回报

       喜人的成绩离不开干警自身的刻苦努力。参考人员均为年轻干警,大多数是外乡人,都面临着工作繁忙、孩子尚小无人照顾、复习压力大的困难。但是这10位干警,没有一个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慢学习的脚步。

       孙宇和杨宁,这对夫妻,同在义县检察院工作,一个在刑事检察一部,一个在民事行政检察部,都奋战在办案一线。为保证工作学习两不耽误,他们忍痛将不到三岁的女儿送到了900多公里之外的父母家里代为照顾。白天,孙宇积极辅助员额检察官办案,忙于提审、阅卷、制作法律文书,杨宁认真开展公益诉讼业务,忙于学校、防疫站、饭店等地的安全检查,晚上,他们坚持在单位挑灯夜读直到深夜才回家。

       杨睿,政治处科员,全院的工资人事、宣传等工作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。2018年是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细化的一年,工作任务繁重,加班加点成为常事。他顶着巨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,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,抽出休息时间努力备考。“时间就像海绵一样,挤挤总会有的”这句老话在他的身上展现的生动真切。

关雪,未检部门检察官助理,丈夫常年在外,自己一人带着孩子,白天在单位完成工作,晚上回到家中在给孩子哄睡之后才能复习考试。明月高照,挑灯夜读,每日如此。

       周海洋,刑事检察一部检察官助理,2012年考入检察院后常年与妻子分隔两地。忙碌的周一到周五之后,周末还要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回家看望妻子和孩子。火车上窄小的餐桌经常被他拿来做书桌复习考试。

       赵威,案件管理中心书记员,复习考试的这一年孩子出生。和妻子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,白天忙完案管大厅的工作,晚上回到家中还得自己照顾孩子,即使如此,工作生活也没能拖住他复习的脚步,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了考试。

       还有郑启军、杨欣、陈永强、马悦四名干警没有通过今年的考试,但是这一年来他们在紧张备考的同时,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没有一人提出请假脱产复习,在工作和学习上始终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、勤学不辍的学习毅力践行着“崇德尚法、守正担当、规范高效、务实创新”的义检精神,为义县检察事业贡献力量。